智慧城市生命线系统


详情

  • 产品描述
  • 一、客户痛点

    1.运行状态不透明: 管网深埋地下、设备分散,人工巡检效率低、盲区多。爆管、漏气、电缆老化、管道淤堵等隐患难以及时发现,犹如“盲人摸象”。
    2.风险预警滞后: 依赖事后处置,缺乏基于数据的主动预测能力。暴雨内涝、管线泄漏扩散、桥梁隧道结构隐患等风险难以及早感知,常酿成重大事故(如路面塌陷、燃气爆炸)。
    3.部门协同困难: “水电气热信交”分属不同部门/企业,信息孤岛林立。突发事件时指挥调度混乱,资源调配低效,延误黄金处置时间。
    4.应急响应不足: 灾情信息获取慢、态势研判不准、资源调度凭经验。面对台风、洪涝、地震等复合灾害时,响应迟缓,易造成次生灾害和更大损失。
    5.维护效率低下: 设备维护多基于固定周期或故障后维修,缺乏精准预测性维护。导致维护成本高企,资源浪费,或设备带病运行风险增加。
    6.公众服务被动: 停水停电等信息发布不及时、不精准,影响民生。公众缺乏便捷渠道上报身边隐患(如井盖缺失、管道渗漏)。


    二、方案概述

    2.1 全域智能感知:
    物联感知终端: 在供水/排水管网、燃气管线、电力电缆、热力管道、交通枢纽、桥梁隧道等关键节点,部署压力、流量、温度、湿度、振动、气体浓度、视频、声纹、结构健康等智能传感器和监测设备。
    立体监测网络: 结合卫星遥感、无人机巡查、车载移动监测、智能井盖、机器人探伤等多种手段,消除监测盲区。

    2.2 城市级智能中枢平台:
    统一数据底座: 构建城市级物联数据平台,融合生命线各领域实时监测数据、业务系统数据、地理信息数据(GIS)、建筑信息模型(BIM/CIM)、气象、人口等。

    AI智能分析中心: 集成机器学习、深度学习算法,提供:
    智能诊断: 自动识别管网泄漏点、设备异常运行状态、结构安全隐患。
    风险预测预警: 基于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,预测管道爆管风险、内涝积水点、桥梁结构劣化趋势、区域性能源供应瓶颈等。

    2.3 智能预警与风险管理:
    多级预警机制: 建立从轻微异常到重大风险的动态分级预警体系,通过平台、短信、APP等多渠道精准推送至责任单位和人员。
    风险一张图: 在数字孪生平台上动态展示全市生命线风险分布热力图,实现风险“一图总览、一屏掌控”。
    预测性维护: 基于设备运行状态和预测模型,精准制定维护计划,变“被动抢修”为“主动维护”,优化资源配置。

    2.4 协同联动与应急指挥:
    跨部门联动平台: 建立统一指挥调度中心,整合水务、电力、燃气、热力、交通、消防、公安、应急管理等单位资源和流程。
    智能应急预案: 预案数字化、流程化,结合实时灾情和推演结果,自动匹配最优预案,一键启动。
    资源智能调度: 基于GIS地图实时显示救援队伍、物资、车辆位置,结合路况和灾情,智能规划最优路径和调度方案,提升协同效率。

    2.5 智能运维与公众服务:
    移动智能运维: 为一线巡检、维修人员配备移动APP,接收工单、导航定位、查看设备档案和图纸、上报现场情况。
    精准信息发布: 向公众及时、精准推送计划性停供信息、突发事故影响范围、避灾指引等。
    公众参与通道: 提供便捷的APP/小程序入口,鼓励市民上报身边发现的隐患(如路面塌陷征兆、管道渗漏),形成全民共治。

    三、效益分析
    3.1 提升城市安全:
    降低事故发生率: 早期隐患识别和预警可将爆管、泄漏、塌陷等事故发生率降低30%-50%。
    减少灾害损失: 精准预警和高效应急可显著减少因洪涝、管线事故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(预估可减少20%-40%)和人员伤亡。
    增强抗灾能力: 面对极端天气和突发事件,系统能更快响应、更科学决策,保障生命线基本功能不中断或快速恢复。

    3.2 大幅提高管理效率:
    减少巡检成本: 远程在线监测替代大量人工巡检,降低人力成本和安全风险。
    优化维护资源: 预测性维护减少无效巡检和过度维护,设备综合运维成本降低15%-25%。
    加速故障处置: 精准定位故障点、优化调度流程,可将平均故障修复时间缩短30%-50%。
    提升协同效能: 打破部门壁垒,指挥调度效率提升显著,应急处置时间大幅压缩。

    3.3 经济效益:
    减少资源浪费: 及时发现并修复供水管网漏损,每年可节约巨额水资源和成本;精准供热/供电减少能源浪费。
    延长设施寿命: 科学运维和及时维护有效延长管道、设备、桥梁等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。
    降低保险与赔偿: 事故减少直接降低相关保险费用和事故赔偿支出。

上一页

下一页

ONLINE MESSAGE

在线留言

如果您有任何建议,请留言或发邮件给我们,我们会在收到留言邮件后的1个工作日给您回复。


提交